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广东深圳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全球每7台智能手机中就有1台是深圳制造,通信基站产量占全球一半,生命信息与支持医疗器械产量占全球两成,消费级无人机产量占全球七成……深圳正加速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超宽温域磷酸铁锂电池,在零下30摄氏度能充电91%,在零下70摄氏度也能正常使用。”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储能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唐永炳一边展示一边介绍,“这项成果源自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出的课题,旨在解决电动汽车冬季续航缩水和低温启动困难问题。”
产业出题、科研答题,已成为深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林表示,深圳聚焦企业“想做而做不了”的攻关任务,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并建立“揭榜挂帅”项目遴选制度等机制,加快在关键技术方面突破难题。
面向产业发展的联合攻关已成常态。不久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深圳皓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组成的联合研发团队,成功研制出最高频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目前,该院与招商局集团、华为公司、联影医疗、商汤科技等企业累计共建231个联合实验室,签约近1200个横向项目。
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深圳着力提升基础研究策源能力,坚持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前,深圳各级各类创新载体达3600多家,包括1家国家实验室、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创新中心,以及鹏城云脑、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脑解析与脑模拟等一批大科学装置。
11月24日,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从“第500万辆”到“第600万辆”,仅用了3个多月。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圳已基本形成从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池隔膜到动力电池成品制造,从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电控、电动总成、配套充电设施到整车制造,集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集群。
下好产业部署“先手棋”,深圳将培育新产业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方面,开展全链条技术攻关和全品类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方面,规划布局“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新型储能方面,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新型储能产业中心……
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处处长欧阳仁堂介绍,深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呈现出“6个90%”: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成为关注焦点。“我们正在和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国产芯片生态在各行业和场景的应用。”云天励飞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宁说。
科研与产业之“手”越握越紧,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0393.67亿元,同比增长8.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42.5%。 【编辑:刘阳禾】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1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文章强调,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我们都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重大关系。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谱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使我们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己的意志对象化,促使自然界趋于人化,同时通过促进生产力不断提高,满足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然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现代化模式,一方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公害问题,造成了人类健康恶化、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传统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张,以“生命共同体”为原创性的本体论概念,超越了人类凌驾、征服自然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步性。
坚持高水平保护,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后劲。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自然是生命之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庄子等先秦思想家阐发了“物我为一”的生态本体观和人类行为应“道法自然”的生态实践观,宋代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生态价值观,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弘扬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论述,从整体的、系统的高度深化了我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从生命共同体的高度阐明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关系的指南,“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绿色发展的本质就是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高质量发展模式。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推动生产力的跃升,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依靠科技创新进步,改进生产要素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形成更加集约高效、清洁低碳的资源利用方式,方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实现双向良性互动。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定能不断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新动能、新引擎。
高质量发展不仅符合中国人民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中国积极承担生态保护责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将为构建更加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重要力量,为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光明日报)
(作者:李艳艳,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