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 郭超凯 张素 邢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7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11月23日至24日,法国外长科隆纳访华,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六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发言人能否介绍此访情况和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此次会议取得的成果?对中法关系有何展望?
汪文斌:近期,中法高层交往保持热络势头。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通话,就推动中法、中欧关系进一步发展达成新的重要共识。李强总理日前会见访华的法国外长科隆纳,总结双边关系发展的有益经验,推动中法互利合作进一步深化。王毅外长同科隆纳外长举行会谈并共同主持召开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六次会议。双方同意,下阶段将共同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合力办好“中法年”。双方将围绕明年中法建交60周年暨文化旅游年,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密切高层交往,深化务实合作。
二是深化全方位高质量合作。双方将继续用好战略、经济财金、人文三大对话机制,并创设交流对话新渠道,深化在民用核能、航空航天等传统优势领域合作,挖掘教育科研、能源转型、可持续发展等新兴领域合作潜力,积极探索第三方市场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三是扩大相互开放水平。中方愿同法方一道,把“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机制打造成中法合作“金字招牌”。中国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愿为更多法国企业来华发展提供机遇,希望法方继续为中国企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
四是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双方同意共同维护《巴黎协定》制度框架,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取得成功。今年4月,中法两国元首就共建碳中和中心达成重要共识。在科隆纳外长访华期间,中法碳中和中心正式启动,两国外长共同出席了启动仪式,发出中法加强绿色科技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信号。
在此次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上,两国外长共同见证签署教育科研、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等合作文件,并共同发布2024年中法精品人文交流活动清单,为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徽标揭幕。中方将对法国短期来华人员实施15天免签政策。法方将向中国赴法研究生发放更长期签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方愿同法方一道,赓续传统、面向未来,将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打造得更加牢固、更富活力,让中法合作继续走在世界前列。(完) 【编辑:姜雨薇】
参考消息网11月27日报道 据埃菲社11月23日报道,中国将带着履行其气候承诺的雄心出席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但无意屈服于它认为的外部压力,比如一些要求北京提前实现目标的声音。
报道称,中国已经表示,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根据中方制订的计划,到2030年,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
报道说,尽管这些承诺代表着一个重要里程碑,但近几个月来一些声音称,考虑到技术进步,中国应该加快实施其计划。这其中,来自欧盟的声音最为突出。
报道强调,但中国有自己的节奏。专家认为路线图不会改变。专家指出,中国将承担自己的责任,并实现设定的目标,但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正在不断发展并有大量的能源需求,如果明确了实现气候目标的日期,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是很难改变的。
报道还说,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推出旨在减少甲烷排放的计划,甲烷排放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
11月初,中国有关部门公布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该方案涉及控制采矿及农业等部门的甲烷排放强度,提升甲烷排放统计核算和监测监管能力,并改进法规、标准和经济激励措施。
在COP28期间,预计中美气候官员将再次会面,讨论甲烷减排等问题。
专家指出,中国将捍卫自己所取得的进展。2022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
预计北京也将再次强调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特别是在太阳能和风能领域。
此外,认为一些富裕国家在气候问题上不遵守规定并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中国,预计将再次呼吁发达国家须履行气候融资承诺。(编译/韩超) 【编辑:陈海峰】